小李杜是谁(晚唐时的“小李杜”你知道是谁吗?)

2023-05-26 03:45:20 教育常识 2

  #头条创作挑战赛#

  晚唐时的“小李杜”你知道是谁吗?

  唐,是一个人才辈出,百家争鸣的时代,诗坛上更是有很高的造诣,这里面就有“大李杜”和“小李杜”。“大李杜”是李白和杜甫,而“小李杜”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晚唐两个无人可与比肩的人物,李商隐和杜牧。称他俩为“小李杜”并不是说他俩比不上“大李杜”,是指他们生的在后。李商隐、杜牧的诗唐代诗歌最后一页上添上了瑰丽的色彩。

  晚唐的诗坛出现的名人也不少,如雍陶、薛逢、马戴、李频,还有杜牧的朋友张枯,被杜牧称为“千首诗轻万户侯”,还有赵嘏和许浑。李商隐的朋友温庭筠和李群玉等等。温庭筠这个人我在前面的一篇文章《一代才女,为何会沦为娼妓?又为何为情所伤丢了卿卿性命。》里面有介绍,也是一位大词人。这些人中像雍陶、薛逢、马戴、李频他们的文章爽利通脱也不重于情感,本身人生不如意还要做出一种潇洒的姿态,所以他们大多写的是自然风光,山水景,写出的意境也比较单调,在风格上沿用姚合、贾岛那种清丽尖新的路数,和杜牧比诗气狭窄窘迫,内容浅显卑俗;和李商隐比,色彩清淡,意境上是千人一面。他们这种残山剩水、伤感的境界,僵化的格律,使晚唐时代的诗有一种萧瑟灰暗之气。

  就连张枯、赵嘏、温庭筠、李群玉他们这些朋友,也没有杜牧的俊逸爽利、开朗的胸和深沉的历史感,写作上更缺乏杜牧的那种不同于常调的韵律和高朗的批判精神。比起李商隐也少了真挚的深情缺乏萦绕回荡的韵味,虽然也有些诗的色彩、意象有那么点朦胧深沉,情感郁结,也只是语词意象色彩相似,如“多情草色怨还绿,无主杏花春自红”、“酒花荡漾金尊里,棹影飘摇玉浪中”、“二寸横波回漫水,一双纤手语香弦” 等这些句子都走到词曲这一路上去了。晚一辈的唐彦谦、韩偓等就更不值得一提了。

  晚唐诗在捕捉细腻细节,对于表现力的意象和选择妙语词句,在婉约的意境方面是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比不了的。但他们还是沿袭了唐代中期的语言形式,只是对诗歌的格律、音节和用词推敲得更细罢了。

  看杜牧的诗歌整体浑然完整,很难以句、字做出摘选,意脉流贯整体和谐。比起大众来完全是在声律上进行了一种“陌生化”的改造,让他的诗歌有一种峻拔的效果。

  而李商隐则更注重结构的变化,通过结构的视角转移给人一种回环曲折,似断而实续的意境,通过极大反差让诗意扑朔迷离,让人们在看似结构不协调处还能领悟到文章的妙处,也使人感到它“陌生”与新颖。

  也只有他们的独特创新,才让“小李杜”在晚唐诗坛中脱颖而出。

 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。他的祖父杜佑既是大官又是学者,著有《通典》二百卷。家世的传统对他的一生很有影响,他在(《上李中丞书》)写到“治乱兴亡之迹,财赋甲兵之事,地形之险易远近,古人之长短得失”,从这上面能看到心中是以天下为己任。但他除了在四十多岁才当了个州官外,大部分时间都在幕府中沉沦下僚,仕途的不顺让他灰心失望,他在《春末题池州弄水亭》中自嘲道:“为吏非循吏,论书读底书”, “逐日愁皆醉,随时醉有馀”。他放荡形骸“十年一觉扬州梦,赢得青楼薄幸名”, 懒散颓唐“嗜酒好睡,其癖已痼”, 与他关心天下事的雄心加到一块就是杜牧完整的心灵。

  李商隐比杜牧小十岁,家道败落,父亲只做过县令、州佐之类下级官吏。他只能通过科举来证明自己,幼年时更是“四海无可归之地,九族无可倚之亲”,这让他有些自卑与自负,但激奋的心理又时时占据着他的心灵。“可怜夜半虚前席,不问苍生问鬼神”,这就是对他怀才不遇的感慨,入不了世也出世不得,让他心里忧郁难堪,“永忆江湖归白发,欲回天地入扁舟”。心中的忧郁让他笃信宗教,作为一个不挣扎就没有地位的文人,让他常常陷入难以排解的忧郁之中。

  生活中的两个人是关系不错的好朋友,分别为李贺写序、写传,为牛僧孺死写祭文和碑铭。李商隐赠给杜牧两首诗,《杜司勋》和《赠司勋杜十三员外》。里面的“刻意伤春复伤别,人间唯有杜司勋”, “前身应是梁江总,名总还曾字总持”,表达了对杜牧的仰慕之情。

admin教育常识